2015年5月20日 星期三

勞退變革下呼籲制度化衡量及滿足個別退休需求

勞退變革下呼籲制度化衡量及滿足個別退休需求
    勞退的變革一直牽動數百萬名勞工的眼光首先我們需要知道台灣的勞工退休金主要有兩個層次第一層勞工保險的老年給付是社會保險的一環第二層是勞動基準法規定的雇主責任的退休金制度或是勞工退休金條例的「個人退休金專戶」或「年金保險」目前被各界討論的焦點在勞工保險這一塊為了了解勞退的爭議需對退休金的分類做一個簡單探討

以財務處理方式區分
(1)隨收隨付制(pay-as-you-go),以當年的保費收入支應當年的支出,但仍需提存一定的危險準備金,具有強烈的所得「世代移轉」,由年輕人負擔老年人的風險。
(2)充份準備制(fully funding),又稱基金制,對於未來老年給付所需的支出,均以全額提存準備,避免世代移轉,具有自償性的強制儲蓄,繳入負擔會比較重
(3)部份準備制(partial funding),此制可稱為修正制,是上兩者折衷

勞工保險屬於公共退休金以財務處理區分屬於部份準備制勞保基金的現金流量分成三段基金進出與中間滾動因勞保基金是部份
準備制未來流出一元現在只存五毛等於年老者先借用年輕者的金錢退休加以中間滾動期若基金效率不佳如行政費用增加或基金報酬遞減產生基金潛在危機就不足為奇因此只有朝向多繳少領及延領的窘境。社會上除了熱列討論繳多領少延領外,最常被討論的是所得替代率的話題,所得替代率要越高,表示政府及勞工需投入更多財務並冀望基金投資成效提高,這在目前政府財務吃緊,雇主經營成本及基金行政管理受限下有其難度。當我們談到所得替代率標準是一個平均通例的概念,一個固定的所得替代率對於不同的勞工家庭是不能放諸四海皆準。例如一個所得替代率算出來的是100元,對於退休開支需求是20010050元的三位個別退休者來說所得替代率意義不大。其道理非常簡單,退休金所得替代率是供給量,同樣的供給量對不同需求量而言是不同概念,因此若要真正解決退休問題,需使退休制度達供需合一,此點是社會討論所忽略,但對個別退休者是絕對重要的。
如何在制度上有效率達到供需合一?茲建議政府及大眾思考的方向:

1.      針對退休基金管理主體採取公辦民營營運模式
在主管機關勞委會下設此行政法人機構,以掙脫行政束縛。如此可在有效率的監督下委託專業機構操作,則在投資上更具彈性也可以充分發揮機能,另外退休基金是長期的儲蓄,是廣大勞工安養來源,此制度也比單純商業退休基金更能在安全性做好保障
2.    以三層制退休金制度建立退休金安全網
目前的勞保及勞退水得替代率低落已是不爭的事實,必需將自提的部分納入制度才有可能滿足勞工退休安養。
3.    加強監管機制及鼓勵退休基金公司商品創新程度以滿足需求
建議應該建立專責獨立的退休基金公司或部門,公司選拔除了財務健全及信用評等優良外,應考慮是否具長期市場經營承諾
4. 建立客製化退休規劃準則
三層退休金制度成敗與否,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規劃流程建立標準化。退休金規劃是全方位理財規劃中之一環,必需與生涯中的其它收支目標及現金流量配合。
5. 建立退休規劃顧問人才庫
  臺灣勞工眾多,因此需要一定數量的規劃顧問,所以必需及早培養並認證合格的退休規劃顧問。
6. 政府應帶頭與各團體加強推廣職工提早準備退休金的觀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