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4日 星期五

房地合一稅持有期怎麼算結果大不同

由於房地合一稅對於持有期間的不同,規定不同的稅率水平,目前規定持有1年以下45%持有滿1年未滿235%持有滿2年未滿1020%持有滿1015%另外針對符合規定的自住宅持有並實際居住滿6年,且無供營業或出租,財產交易所得400萬以下免稅,超過400萬以上的部分課徵10%6年內適用1次為限。因此持有期的計算就大大關係大家的荷包

依照新頒的[房地合一課徵所得稅申報作業要點],有因繼承遺贈或夫妻贈與狀況,其取得日與交易日有特別的規定如下:

一、個人因繼承、受遺贈取得房屋、土地,得將被繼承人、遺贈人持有期間合併計算。但依本法第四條之五第一項第一款規定計算持有期間,得併計之期間,應以被繼承人、遺贈人或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已於該房屋辦竣戶籍登記並居住,且無出租、供營業或執行業務使用為限。

二、個人取自其配偶贈與之房屋、土地,得將配偶持有期間合併計算。但依本法第四條之五第一項第一款規定計算持有期間,得併計之期間,應以個人或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已於該房屋辦竣戶籍登記並居住,且無出租、供營業或執行業務使用為限。

針對前兩項的規定可知,若是繼承遺贈或夫妻間的贈與,可將第一手及第二手持有期間都併入,因持有期間變長所以就有機會適用較低的稅率。

當然前述的持有不一定都是自用情況,若是主張自住,依所得稅法規定計算持有期間如下繼承或遺贈的情況得併計之期間,應以被繼承人、遺贈人或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已於該房屋辦竣戶籍登記並居住,且無出租、供營業或執行業務使用為限若為夫妻贈與時得併計時間為以個人或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已於該房屋辦竣戶籍登記並居住,且無出租、供營業或執行業務使用為限。

簡言之若是中間並無非自住的事實此期間是不能併入計算的


2015年7月17日 星期五

以時間分散風險性退休金資產的可行方案



我們常聽過時間複利的概念,時間除了可以累積報酬率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功用是分散報酬率的風險。若是沒有時間來分散風險,老實說時間複利的假設,將大大打折扣。如果我們是用基金長期且分期投入來累積風險性退休金資產,那麼有那些有效的應用時間分散風險方案,茲舉下列方案供退休規劃者參考。

.定期定額:在每一期投入一定金額購買資產,當資產單位淨值高時,表示價位高,可購買的單位數降低,此時自動達成逢高減碼作用,反之亦然。舉例,當資產淨值從高到低,在從底部漲到原點,呈現<U>型走勢。此種情況就可以達到分散成本效果,茲模擬如下表:

U型走勢模擬表

期數
投入額
單位淨值
可購單位數
1
10,000
10
1,000
2
10,000
5
2,000
3
10,000
2
5,000
4
10,000
5
2,000
5
10,000
10
1,000

合計:50,000

合計:11,000單位
合計投入額50,000,總購買單位11,000單位,平均每單位成本約4.55
(50,000除於11,000)
5期每單位淨值10元,若贖回時每單位淨利約10-4.55=5.45元,總利潤
11,000(單位) x 10(5期單位淨值) – 50,000(投入總成本)=60,000


.定期不定額:與前面逢高減碼逢低加碼的原理一樣,其差別在設定當來到某一個低點時,當期投入更多金額,以達到逢低更多加碼的效果。當然在高點設定減碼,同樣可達到逢高更多減碼的效果。

.定期定值:在投入時即用一定的報酬率計算要達成目標時每期末的應投入的預估金額,當來到當期末實際金額低於預估金額時,即加碼金額購買到達預期金額,反之亦然,採多退少補策略。此機制是在當市場上漲報酬率高於預設報酬率就逢高減碼,反之亦然。此概念其實是美國哈佛金融學院Michael E. Edleson 教授提出,原理有點複雜,我們試者用簡單貼近的類似方式來說明,假設一個目標在未來的10年時間以現在的價值計算為500萬,但考慮有通貨膨賬1%的問題,未來達成額絕對不止500萬而是約552萬。若假設投入資產報酬率為6%,並假設在各期末投入資金計算,所以重新求出每期應投入396,266元,就可以在期末累積522萬,並以此推算出各期末資產應有金額(如下表)。例如,第2期末預計累積金額為816,308元,若到期實際資產只有810,000元,此時應補入6,308元的現金來增購資產(計算方式,請參考下表的右框舉例)

定期定值示意表
第幾期末
預估累積額
舉例
1
396,266
1.  假如到了第2期末,實際累積額為810,000元,則需加碼買入資產816,308 – 810,000=
6,308元。
2.  若第3期末,實際累積額為127萬元,則贖回資產1,270,000-1,261,552=
8,448元。

2
816,308
3
1,261,552
4
1,733,512
5
2,233,788
6
2,764,081
7
3,326,192
8
3,992,030
9
4,553,618
10
5,223,100


2015年7月10日 星期五

如何找尋適合自己的退休方案來源

如果我們已知道自己退休金目標,下一個重點就是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退休金方案或工具。這些工具可能是保險金融工具投資不動產收益或是藉由信託規劃等等不同方式來達成,基本上工具無絕對優劣,端賴是不是適合自己為主。大部分民眾通常以保險金融工具投資為主要方案或工具,因此本文以此兩種工具做探討,提供社會大眾參考。

在此,我們用自己介入實際操作程度,來區分適合自己的模式:

第一種:全權委外,例如可以尋求合格的全權委託投資機構,包況信託業投信投顧證券經紀業、保險公司推出的類全委、儲蓄養老保單等等。規劃者可向全權委託機構,詢問可否接受操作,如此只要依固定計劃撥入儲蓄款即可。

第二種:套餐式委託,某些金融機構,針對某些理財目標,例如退休金的儲蓄計劃,設定某幾個套餐供選擇,例如有積極型成長型穩健型及保守型供不同風險屬性的族群挑選。

第三種:咨詢式自操,例如目前也有專業人士服務規劃者,協助退休金規劃需求者在網路開立券商戶頭。有些下單的金融機構會定期提供投資報告,專業人士有必要時也可提供規劃者咨詢,但原則是鼓勵規劃者自行下單管理。此種方式,通常可以降低手續費,讓最多的資源真正投入資產累積。

第四種:完全自操,對於有優異投資理財能力的規劃者,也可選擇自行操作。例如自行設定投資型保單標的,基本上某些公司已把各類型的投資標的網羅,規劃者可自行選擇操作,某些公司也會提供報表,及訂定投資策略達成點提醒服務。


最後提醒規劃者,每一個人忍受風險程度不一,尋求理財專員建議前,可以主動要求機構為自己做風險屬性測量。現在一些注重客戶服務的金融保險公司,大致上都有提供VIP客戶此服務,建議應把服務範圍擴大。另外退休資產配置也是很重要,積極或保守資產配置比例,要依自己風險屬性或目標達成的要求,謹慎與顧問溝通,如此才能安心等待,一步一步的累積退休資產財富。

2015年7月4日 星期六

退休前家庭責任應用階梯式投保壽險的優點

一般人在就業後到退休前有不同的財務發展周期,因此有不同的財務或投資的需求。其周期劃分成三個階段:一累積階段。二鞏固階段。三支出階段。從開始就業到成家初期為累積階段(成家至40來歲左右),這個階段的特色,由於是家庭形成期及成長初期,隨者家庭成員增加,生活支出不斷增加,若是為了購買自用住宅貸款負擔更沈重,因此儲蓄增加緩慢,但此時規劃者站在時間有利的一方,因此累積階段投資理財的風險承受能力比較高。成家初期當然非常辛苦,但是隨者工作純熟,慢慢有了升遷機會,或是創業逐漸穩定,財務開始好轉,資產累積加速,並進入鞏固階段。等到了家庭成長後期和成熟期,子女獨立工作有了收入,家庭支出也降低,或是房貸也還清,早期資產投資也累積到高頂,鞏固階段投資理財以穩健為主(40幾歲至退休前)。過了不久,必需從工作崗位退下,工作收入沒了,因此開始以累積的資產來支出,所以支出階段理財宜保守(退休以後),避免風險過大的投資,以永保安康為重。

如同上一段所提,一般家庭在結婚生子與購房的初期,是家庭責任負擔的高峰,此期間是家庭生活保障保額的高點,但隨著貸款逐漸還清子女成長就業,通常家庭生活保額的需求是呈現遞減的狀態。一分錢只能做一件事,假若年青時購買保額過高的保險,尤其是終身壽險,除非個人財務可以支應或有此需求,否則過高保額的保單,意謂可能排擠其他諸如退休金的儲蓄。


有一種投保概念在初期即可因應規劃,例如初期需要300萬的保額,以後需求保額慢慢下降。我們可以把保單分成三張,投保20年期定期險1002張投保15年期定期險100萬,第3張投保10年期定期險100萬。這樣保額就分三個時段,自動達到遞減的效果。因為到了屆退休期理財的重點在沒有工作收入進帳,但需有足夠持續數十年現金流量以供生活以及足夠支付有品質的老年醫療照護與安養的能力,如此才有安心且有尊嚴的晚年。因此以上壽險投保方式,就可解決國內不易找到遞減型壽險保單購買之困境。總而言之,退休前的家庭保障及退休規劃儲蓄金額都可兼顧,可謂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