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8日 星期二

理財多一點公益作法讓社會更美好

依照主計處的統計:
1062月底平均每百位工作年齡人口扶養之老年人口數為18.2人(扶老比,較96年增加4.0人),首次超過扶養幼年人口數之18.1人(扶幼比,較96年減少6.2人),亦即人口老化指數(每百位幼年人口所當老年人口數)首次大於100,我國人口扶養結構轉變為以扶老為主,扶幼次之。 

由以上的統計,大家可以意會台灣的老化狀況,因此,各種養老的議題更加被廣泛討論。翻開新聞報導,有關年金方案或是長照議題,都吸引大眾的目光。

老年需求問題,從來不是單單政府就可以成就,這要社會各機構及個人全力投入才可能完整一點。就以年金改革為例,過去在制定年金制度,或許有不同時空環境影響,對於利率、報酬率、死亡率或是儲蓄比率等,有稍許樂觀估計。現在退休基金呈現的危機,恐怕只有多繳少領及延後給付的一途可行。對於退休金,個人認為必需以三層制(國家/雇主/個人)來做量身規劃,才是可能成功之鑰。因此呼籲政府及金融機構可以合作,以公辦民營成立真正的退休基金機構,而非短線的委外代操。此外,建議可以組訓退休金理財人員,讓有此專長人員以兼具公益性質服務社會。

有關老屋居住的問題,伴隨老人的房子,已經歲月的侵蝕,某些老屋已陳舊不堪,對於不良於行的老者,沒有電梯的老房,就像跛足的身體。現在政府針對老屋安全,有不少改善方案。但速度還不夠快,因此某些縣市推出改善政策,例如應用民眾力量,由政府組訓人員,蹲點社區協助加速處理。這樣,可以讓長者在居住理財上有更方便的諮詢管道,也可真正成就在地養老。

對於老者的風險保障,最近政府與金融機構合作的小額風險保單,對於需要保障,但本身經濟條件不佳的人士,可以用比較低廉的保費購買,也算是公益保單一環,希望社會各界可以響應。

至於個人想從事自主公益,也不需要非是富商高官不可,公益信託依信託法第69條規定,係指「以慈善、文化、學術、技藝、宗教、祭祀或其他以公共利益為目的之信託」。只要想作公益,資金門檻並不是想像中的高金額。


2017年3月3日 星期五

Fintech何干庶民理財?


 Fintech可謂席捲全球,金融與科技的結合似乎將改變世界。所以只見到台灣的金融機構大舉切入Fintech領域,營業策略與組織再造的聲音此起彼落。一般民眾可能有許許多多的疑問,到底Fintech干我何事?

拆解金融行為的內涵,各界大致認為可分為在消費、投資、保險、籌資等主要環節個人曾在中國大陸任職CFP認證課程的講師,與當地金融業界人員有長期接觸,感受大陸在Fintech的發展,某些項目已超前台灣,我曾在廈門的銀行辦理業務,發現類似台灣ATM的機台,不只存提款的功能。客戶可以在機台轉移帳戶內的商品,例如可將存款轉買基金,這些功能,台灣可能需要在電腦網路平台才能操作。其他如電子支付功能,當地戲稱只要握有手機,不出門也可應付生活中的大小事。


但這些功能,對於理財規劃還是難於完全取代,理財規劃分有定性及定量的規劃,關於數字的應算屬於定量分析,Fintech當然是好的工具,但對於定性分析屬於人性的部分,
Fintech無法完全切入。不是說過〔科技始終來自人性〕,理財規劃的目的是滿足人的需求,這些心靈上的測度,還是需要理財規劃顧問,而科技是取代不了的。

Fintech除了前面提到金融行為主要環節外,理財規劃可以在提供庶民理財上,額外提供何種服務?也許下列功能是庶民理財的需求,提供各界參考:
理財E-learning,民眾有許多自己碰到無法解決,或壓根沒想到的理財風險,若是透過Fintech可以接觸到相關專業的財商(財務智商)知識,則比例如消費支付等簡易日常生活的金融,可能有更高階的效能與幫助。
2. 家庭財務檢測功能,家庭財務有如家庭理財的DNA個人或家庭的消費收支紀錄、或是個人家庭的資產負債情況,這些都是理財規劃的基礎資料。透過Fintech的技術,可以讓每個人體認財務狀況,之後再依自己的需求找尋金融機構提供適當的建議商品,才能符合量身訂做,且可以遠離不當的財務安排或商品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