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主計處的統計:
106年2月底平均每百位工作年齡人口扶養之老年人口數為18.2人(扶老比,較96年增加4.0人),首次超過扶養幼年人口數之18.1人(扶幼比,較96年減少6.2人),亦即人口老化指數(每百位幼年人口所當老年人口數)首次大於100,我國人口扶養結構轉變為以扶老為主,扶幼次之。
由以上的統計,大家可以意會台灣的老化狀況,因此,各種養老的議題更加被廣泛討論。翻開新聞報導,有關年金方案或是長照議題,都吸引大眾的目光。
老年需求問題,從來不是單單政府就可以成就,這要社會各機構及個人全力投入才可能完整一點。就以年金改革為例,過去在制定年金制度,或許有不同時空環境影響,對於利率、報酬率、死亡率或是儲蓄比率等,有稍許樂觀估計。現在退休基金呈現的危機,恐怕只有多繳少領及延後給付的一途可行。對於退休金,個人認為必需以三層制(國家/雇主/個人)來做量身規劃,才是可能成功之鑰。因此呼籲政府及金融機構可以合作,以公辦民營成立真正的退休基金機構,而非短線的委外代操。此外,建議可以組訓退休金理財人員,讓有此專長人員以兼具公益性質服務社會。
有關老屋居住的問題,伴隨老人的房子,已經歲月的侵蝕,某些老屋已陳舊不堪,對於不良於行的老者,沒有電梯的老房,就像跛足的身體。現在政府針對老屋安全,有不少改善方案。但速度還不夠快,因此某些縣市推出改善政策,例如應用民眾力量,由政府組訓人員,蹲點社區協助加速處理。這樣,可以讓長者在居住理財上有更方便的諮詢管道,也可真正成就在地養老。
對於老者的風險保障,最近政府與金融機構合作的小額風險保單,對於需要保障,但本身經濟條件不佳的人士,可以用比較低廉的保費購買,也算是公益保單一環,希望社會各界可以響應。
至於個人想從事自主公益,也不需要非是富商高官不可,公益信託依信託法第69條規定,係指「以慈善、文化、學術、技藝、宗教、祭祀或其他以公共利益為目的之信託」。只要想作公益,資金門檻並不是想像中的高金額。